首页 | 期刊简介 | 投稿须知 | 读者订阅 | 编者

半夜“鸟”叫
摘要点击 13331  全文点击 7472    
查看全文  查看/发表评论  下载PDF阅读器
中文关键词
英文关键词
基金项目
作者单位
熊庆年 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 
中文摘要
      笔者喜闻鸟鸣,手机铃声设定即选所好。暑假某日,沪上部分大学同仁应约至某省,参加该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。委托兄弟省市同行评审项目或者成果,以规避本地利益相关者干扰,保障评审公平、公正,已经是很多地方学术管理部门的做法。笔者幸得受聘,欣然前往,乐襄其成。未料,甫至其地,坐席未暖,即闻“鸟鸣”。当地某大学某学院院长来电,求评审关照。此后,“鸟鸣”屡起,电话短信不断,皆为“打招呼”。有的自己亲自联络,有的转托笔者好友,有的拜求笔者大学同窗,有的延请笔者熟悉同行。辗转请托,曲尽其折,叹为观止。笔者若是回应,则有违规约,如不回应,可能开罪他人。左右为难,不胜其烦。更有甚者,找到笔者尚在海外访问的朋友,梳通关节。概因时差,来电短信恰在半夜,“鸟鸣”响起,令人睡意全消,不堪其苦。据悉,同往参评者多有此遇。故参评者不约加班加点,尽快完成任务,以提前离开此“是非”之地。返沪次日,“鸟鸣”跟随,似无处逃遁。妻子建议关机,又恐有正事被耽误,郁闷得很。 非常诧异的是,请托者无一不是教授,且均为重点大学的教授,有的还有一官半职。他们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地争取评上奖?他们对于自己的成果难道没有自信吗?他们对于自己学院的学术实力缺乏底气吗?或是缺乏公正的制度、公平竞争的环境吗?疑团种种,如梗在胸。笔者不禁对学术生态治理生出几分忧虑。现今,人们对于学术领域不端乃至腐败现象口诛笔伐,教授们提到各种潜规则也是愤世嫉俗,呼吁改革除弊者绝不在少数。可是,为何一涉及自身或小团体利益,却习惯于按潜规则办事,热衷于其所不齿的那些做派!叶公好龙者,可谓当之乎。 如此之说,似责之严苛,有欠厚道。有昔日大学同窗劝解,言“时风所致”。被评者或愤愤不平,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,不若这般,或被抛弃。的确,握权秉衡者,引风气之向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社会如此,学术也如此。中国足球不能崛起,“黑哨”之弊,显而易见,尽人皆知。学术裁判是否存在“黑哨”现象?大家心知肚明。问题在于,除了行政权力的渗入外,裁判者往往也是学术权威,是教授。某时被人所评,某时评审他人。这可能是学术不同于足球的特殊性。所以,吾等亦需躬身自问,得道掌权之时,是否能够持以公正,坚守公平?你好、我好、大家好,总归是为一己之私。走出这个怪圈,别无他法,首需倡导“克己”。孔夫子之言极是,“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。 不过,良知与制度相辅而成。选择第三方评审,本是公平公正之制度保障。而制度需人去执行,需要有效的制约和监督。笔者惊异之处还在于,此番参加评审人员的具体信息如此快捷给泄露了出去。这些年,参加过不少社会中介组织的各种评项目、评职称、评奖活动,往往会收到打招呼的信息,屡屡遭遇困惑。一次全国性评奖,笔者收到过完全不认识的外地某大学领导打招呼的短信。其实误会,笔者并未充当评委。有人为之解惑,告之这是“地毯式轰炸法”,凡是专家库的人员,统统打一遍招呼。要做到这样,没有相关机构人员从中“帮助”,何以可能?此次参评,打招呼者信息如此精确,该不会是乱撞上的吧。委托评审制度的利益屏蔽就这样被“解构”了,发人深省。 请托陋习,看似事小,实则事大。学术如无最基本的公平公正,何有奋进,何来创新,何可一流。陋习不除,恶俗不去,不会有风清气正,不会有良好学术生态。去邪除弊,发自人人,始自足下,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方有希望。
英文摘要
      







您是第3979623位访问者 

版权所有:复旦大学
地址: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光华楼东主楼2804/科学楼434 邮编:200433
电话:(021)55664241 E-mail: jylt@fudan.edu.cn

    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,技术支持电话:010-62862645,E-Mail:et_yehu@yahoo.com.cn,网址:http://www.e-tiller.com